产后盆底肌康复,你真的重视起来了吗?
时间:2024-11-11编辑:济南艾玛妇产医院点击:1

  由于盆底支持结构缺陷薄弱、损伤及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,造成的盆腔脏器移位,并引起各种盆腔器官功能异常的一组疾病,称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(FPFD),患病妇女可出现盆腔器官脱垂(POP) 、尿失禁(UI) 、性功能障碍(SD) 及粪失禁(FI) ,是女性普遍存在的社会卫生健康问题。

  济南艾玛妇产主任介绍:为什么要做产后筛查和康复?

  妊娠、分娩导致盆底组织损伤,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围产期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比较集中发病高峰时间段。由此,产后是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阶段和理想时机。

  产后盆底康复训练能促进妊娠,和分娩过程损伤的神经和肌肉得到恢复,从而改善远期盆底状况,降低因解剖结构改变,和年龄增长发生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机会。

58

  孕期盆底训练可以降低,初产妇产后3个月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,产后康复治疗明显降低产后6~12 个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。

  以普遍性防治为基础,争取为产妇提供系统的盆底康复干预措施。在力争每个产妇都进行基本的普查基础上,根据每个产妇及医疗机构实际情况,选择不同层次的盆底组织损伤及盆底功能评估方案。

  在力争每个产妇都进行基本的盆底康复措施情况下,根据每个产妇及医疗机构实际情况,选择不同层次的盆底康复方案。

  产后盆底康复黄金期

  怀孕时,随着胎儿的增大,子宫重量的增加,长期压迫盆底组织,造成盆底肌纤维变形,肌张力减退。妊娠时激素水平变化改变了盆底结缔组织的胶原代谢, 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减弱。

  分娩时松弛激素的释放、产道过度伸展、扩张、直接导致的会阴撕裂、肛提肌损伤,再次破坏盆底组织,甚至造成骨盆不稳定关节脱位,影响各脏器的位置和功能。

  孕期的压迫使得剖宫产也不能完全避免盆底功能的损伤。至少有较多以上的妇女产后会发生盆底功能障碍,如果不及时进行康复治疗,随着年龄增大和二胎的孕产,将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症状。

  所以,产妇分娩后一定要为保证自己将来的生活质量作些积极的准备。

  分娩后42天应常规做一次盆底功能检查,如果出现了盆底肌肉松弛、阴道壁膨出、压力性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检查和康复治疗。

  产后3个月内是进行盆底康复的合适时机,否则随着年龄增大不但增加治疗难度,而且子宫脱垂、尿失禁、性功能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会越来越高,越来越严重。所以,重视盆底功能检查和及早进行盆底康复是每位妈妈明智的选择。

  济南艾玛妇产主任提醒:产后盆底肌康复及方法

  产后盆底肌肉康复一般在分娩后6-8周开始进行,其目的在于提高盆底肌肉收缩能力、预防和治疗PFD、改善性生活质量。

  目前盆底肌肉康复主要包括:生活方式干预性治疗、盆底肌锻炼、生物反馈法、电刺激法、针灸治疗、子宫托及药物治疗等。

医疗团队 Expert Team

Copyright 2016济南艾玛妇产医院版权所有鲁ICP备14036030号

济南艾玛医院地址:济南市历下区窑头路1号 济南艾玛网站地图
免费咨询热线:0531-82313337 咨询QQ:800063720